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不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还与生活方式及习惯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针对儿童夜间暗光阅读行为分析发现,这一习惯与近视患病率显著相关,且该相关性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更为明显(尤其是睡前两小时内仍在阅读的儿童),低龄儿童中关联性相对较弱。
既往研究证实,晚上临睡前几小时应用强光能有效抑制实验性近视进展。基于此,研究团队指出,儿童在睡前两小时内的行为习惯(尤其是所处环境的光照强度及用眼活动)可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存在潜在关联。
一、研究方法
该研究基于阿根廷2024年6月“近视防控宣传月”期间开展的横断面调查,共纳入1298名7-15岁儿童。通过一个包含23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评估各因素与近视的相关性。内容涵盖:
■ 自述近视情况
■ 阅读习惯
■ 照明强度
■ 居住环境类型
■ 户外活动时间
■ 父母高度近视史等
二、关键结论
结果显示:
■ 近视患病率为23.7%
■ 儿童近视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高强度阅读、父母高度近视史、户外时间不足及无绿化居住环境
■ 后两项风险因素印证了户外活动对近视的防护作用
三、专家解读
研究团队在《BMC Ophthalmology》期刊中强调:“这一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户外活动对近视的防控作用。针对儿童近视防控的干预措施应考虑推广户外活动,尤其在自然环境受限的城市地区。”
虽然单因素分析显示夜间暗光阅读与近视存在关联,但在校正年龄因素后该相关性消失。这提示该现象可能受年龄混杂因素影响——较大龄儿童近视率更高,且更倾向于夜间阅读。
四、机制解读
视网膜感光系统在近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研究人员解释说:“照明对于视网膜感知明暗对比的平衡至关重要,视网膜的光适应机制可能影响正视化过程。在暗环境的低光照中,视网膜无法准确感知抑制眼球生长的明暗对比信号。”
既往研究佐证
一项腕式光传感器的客观测量研究中,近视儿童在暗环境下的时间比正视眼的同龄人更长,可能与睡前阅读习惯相关,而正视儿童更倾向于早早关灯等待入睡。
时间生物学发现
晚上临睡前几小时接受明亮光线照射可有效抑制实验性近视进展(晨间和午间干预无效)
近视离焦信号在下午效果优于上午。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源于视网膜-脉络膜信号对眼轴生长的调控信号全天存在,而夜间眼轴生长更活跃,使得日间末段信号对眼轴影响比晨间信号更显著。”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儿童睡前最后两小时活动模式可能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结语
研究团队建议:未来有必要开展基于散瞳验光测量屈光不正的前瞻性研究,重点评估夜间低亮度阅读这一风险因素,以进一步明确其与近视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