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眼底外科学术部

吕林教授:高度近视MHRD手术治疗的精准决策路径——分期体系与黄斑扣带术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25/07/07

引言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 MHRD)是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一类具有特殊性的视网膜脱离。其病理基础在于黄斑区形成全层裂孔后,液化玻璃体经此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该病变是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严重受损乃至丧失的重要病因之一。鉴于其对视功能的重大威胁,手术干预成为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核心手段。可选术式涵盖巩膜扣带术、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及其联合术式(如联合内界膜移植、翻转或填塞)、以及内外路联合手术等。近期学术交流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吕林教授针对高度近视MHRD的当前手术治疗格局进行了深入阐述。

默认标题__2025-07-07+13_30_17.png

精准分期:指导高度近视MHRD手术决策的关键
高度近视MHRD的手术方案制定,亟需建立在对病变严重程度精确评估的基础上。高度近视眼底常呈现三大典型病变: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性病变、视网膜表面牵引性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其中,视网膜表面牵引性病变中的黄斑劈裂尤为常见。依据黄斑劈裂及视网膜脱离的进展程度,可将其细分为五期,此分期系统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 Ⅱ期病变(存在黄斑劈裂但无脱离): 是否手术干预目前仍存学术争议。

  • Ⅲ期病变(劈裂伴视网膜脱离): 手术干预已形成广泛共识。国内主流术式包括:

    • 黄斑扣带术 (Macular Buckle, MB)

    • 玻璃体切除术 (PPV) 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

    • PPV 联合硅油填充术

  • Ⅳ期与Ⅴ期病变(复杂裂孔/广泛脱离): 常用术式涉及 PPV 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ILM)移植、翻转或填塞术。值得注意的是,激光光凝术目前已不推荐用于此类病变,因其存在诱发激光斑扩大等潜在风险。尽管 PPV 联合 ILM 处理技术应用广泛,术后仍需警惕裂孔未闭合及黄斑区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PPV 术后的临床挑战:解剖复位与功能预后的权衡
高度近视MHRD的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PPV 虽能有效提升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但黄斑裂孔闭合率仍不尽如人意。持续存在的裂孔是视网膜再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更值得关注的是,PPV 在解除牵引的同时,可能加速近视性(萎缩性)黄斑病变的进展,从而制约了远期视功能的改善。
吕林教授援引 Kim 等人的研究[1],阐述了 PPV 术后视力变化的长期趋势:术后视力通常在 6 个月至 1 年达到峰值,随后呈现缓慢下降态势。研究显示,术后 3 年随访中,视力下降主要归因于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及可能并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病变。吕林教授强调,即使视网膜成功复位,高度近视眼球的持续性眼轴增长是导致视网膜/脉络膜组织进行性萎缩的核心病理生理基础。

c5ababaf180992745b0144bef353f4bf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jpg

黄斑扣带术(MB):应对高度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创新选择
针对 PPV 存在的局限性(如无法解决眼轴增长及后巩膜葡萄肿造成的持续牵拉,且内界膜剥除存在医源性裂孔风险),黄斑扣带术(MB)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解决思路。MB 的核心原理在于:于后巩膜葡萄肿区域放置外垫压物,通过缩短局部眼轴长度,直接缓解后巩膜葡萄肿对黄斑区的机械性牵引。
多项研究[2-4]表明,相较于 PPV,MB 在促进黄斑劈裂恢复、提高裂孔闭合率以及视网膜复位率方面展现出优势。尤为重要的是,对于初次 PPV 失败的病例,MB 作为补救性手术仍能实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5-7]。
吕林教授团队对一组接受 MB 治疗的高度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评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 黄斑裂孔合并黄斑脱离(MHMD)组: 术后 3 年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显著提升(P=0.042)。

  • 黄斑劈裂合并黄斑脱离(FSMD)组: 术后 3 个月 BCVA 即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3)。

  • 解剖复位: 术后 4 年,MHMD 组患者黄斑脱离复位率达 100% (21/21),裂孔闭合率为 66.7% (14/21)。

  • 1751866544544180.jpg

  • 该研究证实,MB 治疗高度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吕林教授详解:黄斑扣带术(MB)操作要点
吕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施行的 MB 手术步骤:

  1. 术前规划: 根据个体化眼球形态、大小及需缩短的目标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精确计算所需环扎带长度。将硅海绵与钛板预置于环扎带合适位置。

  2. 暴露与环扎带放置: 行 360° 球结膜切开,悬吊外直肌、上直肌及下直肌。自颞上方将环扎带一端引入,依次穿过外直肌、下斜肌和下直肌下方,固定于鼻下方距角巩膜缘约 12 mm 处;另一端则穿过上直肌下方,固定于鼻上方距角巩膜缘约 12 mm 处。

  3. 垫压物放置: 行前房穿刺放液以降低眼压。自颞侧将预置好的硅海绵及钛板推送并稳妥固定于后极部目标区域(对应后巩膜葡萄肿处)。

  4. 关闭切口: 缝合球结膜。

总结与展望
医学的进步源于不懈的探索、严谨的求证与反复的实践。高度近视引发的黄斑劈裂及视网膜脱离对视功能的损害日益受到重视。为最大程度挽救患者视力,不断革新与发展治疗策略势在必行。
黄斑扣带术(MB)作为一项重要的外路手术技术,其价值在于直接针对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这一根本病理改变,有效解除牵引。研究证据支持其在特定分期(尤其Ⅲ期)及PPV失败病例中具有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和视力改善潜力。而 MB 联合玻璃体手术及内界膜(ILM)处理技术,则代表了一种融合内外路优势的创新治疗模式,有望为复杂病例提供更优的解剖复位率和更高的裂孔闭合率,进而促进视功能恢复。
我们期待与眼科同仁深入探讨 MB 及其联合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适应症选择、技术优化及长期预后,通过经验共享与协作研究,共同推动高度近视MHRD诊疗水平的提升,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