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品诞生以来,都被冠有“近视神药”的名头,也是近视防控领域的网红产品了。
但阿托品是什么来头,家长未必很清楚。
在眼科,阿托品最常用于虹膜睫状体炎和儿童散瞳验光。
作为一种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也能通过直接作用于视网膜和巩膜来实现控制近视。
但是最新研究发现,阿托品在预防近视这一块,0.01%浓度的无异于安慰剂,换句话说就是“然并卵”。
那阿托品还有必要用吗?它还是家长和孩子们的“防近”希望吗?是时候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些年,存在于阿托品身上的种种疑云。
Part 1
阿托品能治愈近视吗?
很多家长放大阿托品的奇效,觉得阿托品用了之后,能治愈近视。这个观念其实是一个大写的“误”。
近视目前来说,可防、可控,但是不可逆,不可治愈。
对于阿托品的功效,是有官方“认证”的。
(阿托品被国家列入近视防控的“正面清单”)
在《近视管理白皮书》(2019)中,就对阿托品的有效性做出了回应:
与未使用药物相比,阿托品滴眼液使6-12岁儿童青少年近视增长平均减缓约60%-80%,推荐使用浓度0.01 %。
而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发表的《阿托品控制近视的5年临床研究》(Five-Year Clinical Trial on 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pia ,简称ATOM),也盖章认证了低浓度阿托品近视抑制的有效性。
(5年临床研究的相关实验数据)
专家共识认为,低浓度阿托品适用于,在使用非药物控制(即光学矫正方法眼镜、塑形镜等)效果不佳,且增长量仍≧0.75D/年的儿童青少年。
聪明的家长会发现有两个前提:
1. 孩子近视了戴眼镜和OK镜还效果不佳;2. 度数年增长大于等于75度。
所以家长大可不必看到孩子一近视就着急上火,马上就想上阿托品,其实阿托品可以算是一个“兜底”的选择,它适合跟离焦眼镜、角膜塑形镜“强强联合”。
Part 2
远视储备少的孩子可以滴阿托品吗?
这次引起讨论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篇最新研究,根据JAMA全文显示,0.01%阿托品对预防近视的作用跟安慰剂差不多,真正有效的是0.05%的阿托品。
那有家长肯定想晓得,孩子处在近视的边缘,远视储备已经不足了,那用阿托品,是不是就能延缓近视甚至不戴眼镜哇?
这又是一个大写的“误”。
其实无论是哪种近视防控手段,都是为了孩子晚近视、不要变成高度近视,而不是让孩子不近视。
远视储备在一定的阶段,是有可能相对稳定、不快速下降的,所以不能一看到孩子远视储备少,就着急干预。
如果孩子眼轴增长快,苗头很不好,提前用药也并没错,它确实可能减慢眼轴增长,顺带也有延迟近视、延迟戴眼镜的好处。
近视防控目的其实就是让眼轴长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但是,阿托品浓度越高,反弹效应可能越明显,如果要考虑给还有远视储备的孩子用药,医生依然相对会谨慎一些。
目前两年的研究,只能让我们看到短期的好处,暂时无法看到是否对孩子最终眼轴有帮助,是否大规模投入使用,我们也只能期待后续的新进了~
Part 3
怎么确保孩子安全地使用阿托品?
对于阿托品的使用,新加坡、台湾等地区走得比较前面,所以有段时间也衍生了代购阿托品的现象。
如今阿托品也不是可望不可即,国内也有部分医疗机构有了院内制剂。
但是家长必须要清楚,阿托品属于处方药品,验配阿托品是严谨的医疗行为 。虽然“防近”心切,但家长们也请不要自行购买使用,阿托品需要专业医生去把控用药风险和副作用。
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显示,以下几类人群是无法使用阿托品的:
● 浅前房、青光眼高眼压及有患青光眼倾向者;
● 对阿托品及相似成分药物过敏者;
● 不能耐受畏光、视近模糊或有过敏性结膜炎等眼部不良反应;
● 有心动过速、哮喘、皮肤过敏等全身疾病者;
● 其他医生评估可能不适宜使用的人群禁用。
0.05%阿托品的实验数据也是涉及到各方面的身体反应。
在使用阿托品之前,需要进行眼压、眼底、融合功能、泪液分泌等一系列详尽的评估检查,加上医生的专业诊断,才能晓得孩子是否适用阿托品。
即使用了药,也应该定期复查,以避免使用阿托品可能会出现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