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月的行业动态,9月眼科领域的创新与资本热潮持续升温,多个重磅事件推动了行业发展。
首先,眼科创新企业继续获得资本青睐,多家企业获得数亿元注资,进一步加速了技术研发和市场布局。同时,国产焦深延长型人工晶体的获批上市,标志着国产屈光植入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治疗选择。
投资并购(2起)
01 新眼光医疗获数千万战略投资
爱尔医疗投资集团与上海新眼光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投资协议,斥资数千万元成为其重要股东,持股比例9.35%。此举标志着双方将在高端眼科医疗器械的研发与进口替代领域深化合作。
通过共享爱尔医疗的实验平台和临床应用场景,新眼光医疗将加速技术创新、降低研发成本,并通过爱尔体系的优先采购条款,迅速进入高质量市场渠道,拓展销售与市场份额。
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推进新眼光医疗的重磅产品——超乳玻切一体机MTP5000的研发。该产品集成超声乳化与玻璃体切割功能,旨在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操作难度,为眼科手术提供更加集成与安全的设备选择。
02 德视佳眼科收购海外资产
德视佳眼科(01846.HK)宣布以约1.20亿港元收购瑞士与英国的屈光手术诊所及相关资产,此举标志着德视佳在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此次收购将帮助德视佳在瑞士的七个核心城市和伦敦的屈光手术市场建立稳固布局,巩固其在欧洲高端屈光手术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收购,德视佳将迅速获得现有客户资源和医疗设备,并通过整合瑞士与英国的资产,提升在中欧与西欧市场的纵深布局。然而,收购也面临着整合压力和区域监管差异等挑战。
与国内眼科连锁企业的扩张模式不同,德视佳的“反向本地化”策略在高消费能力的欧洲市场取得突破,展示了跨国并购路径的潜力。未来,德视佳能否将收购的规模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动能,将取决于其后续的整合执行力和本地化策略
产品获批(5款)
01 爱尔康青光眼引流器中国获批
爱尔康的海卓思青光眼引流器(Hydrus Microstent)首次亮相中国眼科大会。该产品通过三重机制重建房水的自然流出路径,与传统青光眼手术不同,它不依赖外引流通道,而是通过微创手段保持眼部组织的完整性,能够显著降低眼压,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海卓思的成功上市,标志着爱尔康在微创治疗领域的长期主义策略。为了确保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顺利落地,爱尔康中国团队在注册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适应性验证,确保该产品符合中国临床实践的需求。
爱尔康中国副总裁张健指出,青光眼的治疗在中国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在大规模患者群体中,海卓思的微创联合术式可以有效减少药物依赖,并且操作简单、恢复快速。
02 国产首款全眼影像平台获批CE
苏州微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宣布其核心眼科影像设备——SKY全眼影像平台和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成功获得欧盟CE-MDR认证,标志着公司全球化战略迈出了重要一步。SKY平台集成了五路激光和多种同步影像模式,结合传统图像算法与人工智能算法,大幅提升了眼底疾病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突破了传统设备在周边病灶观察上的局限,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眼底全貌,助力临床医生观察难以捕捉的细节,展现了国产眼科影像设备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潜力。
03 国产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获批上市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创新产品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正式上市。这款人工晶状体突破了传统单焦点晶状体的限制,采用独特的光学设计,成功实现了焦深延长(EDoF),不仅改善了远视力,还有效提升了中距离视力,减少了眼镜的依赖。
作为国产第二款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这一产品不仅打破了进口品牌的技术垄断,还在光学设计和本土化供应链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预计将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视力矫正方案。
04 国产非接触角膜知觉仪获批上市
眼小医(温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陈蔚教授团队联合研发的非接触角膜知觉仪,已获得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一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角膜神经功能无创量化检测的空白,并为中国眼科精准诊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技术创新。
与传统接触式检测方法相比,非接触角膜知觉仪通过精准控制气流压力,支持0.1mbar的步进调节,灵敏度高,适用于早期病变的检测。设备操作简便,单眼检测仅需2-3分钟,大幅提高了诊疗效率,满足了基层医疗机构和视光中心对高效、便捷、精准的角膜知觉检测的需求
05 国产裸眼3D视训软件获批上市
上海光之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研发的裸眼3D视觉功能训练软件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上海首张获批的视训软件医疗器械。这款软件结合裸眼3D技术与显示终端,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的三维视觉环境来干预青少年近视防控。
与传统2D训练设备相比,裸眼3D技术提供了更自然、更接近真实世界的视觉训练场景,提升了孩子们的训练依从性和效果,同时避免了以往设备产生的眩晕和重影问题。尽管这一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验证其效果,但它有可能为眼视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近视和弱视治疗的临床路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事变动(1则)
01 全球眼科诊断领军企业任命新CEO
全球眼科诊断领军企业Haag-Streit宣布新任CEO Thomas Lenzen的到任,预示着Haag-Streit可能准备从单一的诊断巨头转型为一个“诊断+手术“的一体化平台。Lenzen在眼科手术领域的深厚积累,特别是在博士伦等公司的手术业务经验,为Haag-Streit进入手术赛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过去,Haag-Streit通过其领先的诊断设备在市场中占据了稳固的地位,但其增长空间逐渐显出局限,尤其是在手术设备和耗材板块几乎没有布局的情况下。
Lenzen的任命表明,Haag-Streit可能在保持诊断优势的同时,深度切入眼科手术领域,拓展新增长点。这一战略转型,既是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资本市场预期管理中的必然选择。
政策发布(2项)
01 人工晶体联动全国最低价
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将医用耗材价格治理范围扩展至所有挂网品种,并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将未达到全国最低价的产品调整至最低价。这一举措涵盖了多种医用耗材产品,其中人工晶体作为眼科领域的重要耗材,成为此次价格联动的重点监测产品之一。
根据公告,未按规定调整的产品将纳入价格联动调整范围。此政策旨在通过价格联动与数据治理,推动医用耗材价格更加公开透明,促进价格合理化。
随着类似政策在其他省市的逐步出台,人工晶体等产品的价格调整将成为常态化监管措施,企业需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的同时,灵活调整价格,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
02 飞秒激光首次纳入集采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公告,将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纳入省级集中带量采购,标志着政策开始触及大型高端设备领域,改变了传统眼科设备的采购模式。这一举措不仅会对飞秒激光设备的价格体系进行重新定义,还将对医院的采购逻辑、设备厂商的市场策略以及整个屈光手术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过去飞秒激光设备主要由进口品牌主导,而此次集采为国产厂商提供了新的机遇,迫使市场聚焦设备的实际技术价值,而非品牌溢价。集采政策为医院带来更高效、透明的采购流程,也为国产厂商提供了通过价格竞争打破进口壁垒的机会。
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国产厂商需在技术、稳定性、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突破,才能真正抓住市场份额。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