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发布《关于开展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函〔2025〕260号),要求各省市在10天内完成整改上报。此轮强力整治剑指角膜塑形镜行业长期存在的诸多乱象,这场整顿无疑将重塑角膜塑形镜市场格局。
一、核心政策:四大红线划定行业规范
1.严控低龄验配,筑牢安全防线
明确禁止为 8 岁以下儿童验配角膜塑形镜。该年龄段儿童角膜发育未成熟,镜片佩戴依从性差,违规验配易引发角膜感染、上皮损伤等风险,新规从源头保障低龄儿童眼健康。
2.零差率销售,价格回归理性
公立医院须执行耗材“零差率”,禁止价销售。长期以来,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推高角膜塑形镜价格,政策落地后,患者有望以更合理价格获取产品,提升医疗服务公平性。
3.遏制商业贿赂,净化医疗生态
严禁医务人员引导患者至指定机构牟利。此前“推荐-返点”利益网频发,部分案例显示存在高额回扣,新规将有力整顿医疗行风。
4.规范合作模式,强化合规管理
公立医院旗下企业或合作方销售行为需合法合规,杜绝资质存疑、虚假宣传、价格不透明等乱象,保障患者权益。
二、行业乱象:三大顽疾亟待整治
1.超适应证滥用,漠视健康风险
部分机构为逐利违规为低龄儿童及禁忌证患者验配,如为患有眼部炎症、严重干眼的患者配镜,大幅增加并发症风险。
2.价格暗箱操作,消费陷阱重重
公立医院加价、私立机构虚高定价普遍,部分机构通过“合作通道” 隐蔽抬价。
3.利益输送成风,损害行业信任
部分医务人员与厂商的利益勾连,导致过度推荐,严重损害患者信任,破坏行业公信力。
三、落地挑战:2大难题考验执行
1.合规边界模糊,政策解读存疑
“医院指定合作企业销售”的合规标准尚未明确,部分创新合作模式面临合规性争议,影响政策精准落地。
2.技术标准滞后,新型产品无规可依
2024版《验配操作规范》未涵盖新型镜片,导致验配标准不统一,难以保障新技术应用下的患者安全。
四、行业影响: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1.公立医院业务承压
“零差率”叠加违规整治,公立医院角膜塑形镜业务收入短期内预计下滑,依赖合作企业的灰色收入渠道切断。
2.市场格局加速重构
头部器械厂商将加速渠道合规化;第三方验光中心若能把握机会提供优质服务,有望迎来业务增长;离焦框架镜等替代方案将分流部分患者。
3.机构自救:三大策略破局求生
全面自查,消除违规隐患
对照政策要求,对验配资质、人员资质、流程、价格、合作关系进行全方位排查,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
服务升级,打造专业口碑
加强人员培训,优化验配全流程服务,通过科普教育、完善随访、高效反馈机制,提升患者满意度与信任感。
业务拓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拓展视功能训练、斜弱视治疗等业务,结合线上服务延伸诊疗场景,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行业观察:此次整治本质是为1亿近视青少年筑牢安全底线。短期阵痛背后,是行业从"粗放发展"到"专业为王"的必然升级。眼视光机构唯有以患者安全为先,方能在千亿级市场的洗牌中赢得未来。
给家长的建议:8 岁以下儿童勿用角膜塑形镜,验配时核查机构和医师资质,公立医院可查看耗材采购单,私立机构对比市场指导价,留存验配档案和复查数据,低龄儿童可优先选择离焦框架镜等替代方案,联合户外光照防控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