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学科 > 斜弱视学术部

颠覆常态斜视训练新观点——知觉眼位康复

发布时间:2025/10/27

摘要

本文聚焦斜视治疗的范式转变,剖析知觉眼位康复从“眼球解剖矫正”到“大脑视知觉重塑”的核心逻辑,梳理其数字化评估体系与三阶训练方案的临床应用,明确该技术的适配路径与疗效评估标准,为眼科临床医生及行业从业者构建斜视诊疗规范、突破传统治疗局限提供实操指引,助力推动斜视治疗向功能康复升级。

关键词:斜视;知觉眼位康复;神经可塑性;数字化训练;临床应用

引言

知觉眼位康复打破了传统斜视治疗的局限,为各年龄段患者带来功能康复的新可能。对于眼科临床医生及行业从业者而言,掌握其精准评估与个性化训练方案,既是提升专科诊疗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患者“不仅要眼睛对齐,更要视觉协同”需求的关键。本文梳理的诊疗策略,将为相关人员开展斜视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一、传统斜视训练的局限:被忽略的“大脑感知错位”

斜视治疗长期聚焦于眼外肌解剖位置的矫正,传统训练多通过棱镜矫正、眼球运动训练等手段调整眼部肌肉力量,却普遍忽视了视觉功能的核心——大脑视知觉对眼位的调控作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主任医师指出,现代眼科学逐渐认识到,斜视不仅是眼球位置的解剖学偏斜,其更深层的病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对双眼视觉输入的整合异常[1]。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斜视患者术后虽实现解剖眼位正位,但仍存在复视、视疲劳等症状,根源在于大脑对眼位的知觉判断未得到矫正[2]。

传统训练的另一短板在于评估方式的局限性。常规斜视度检查仅能量化客观眼位偏移,却无法捕捉大脑处理视觉信号时的感知偏差。四川省人民医院吴峥峥教授的研究证实,即使在最佳矫正视力下,低度近视伴斜视患者的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像素值较正常人群高42%,这种感知层面的异常无法通过传统眼位测量发现[3]。更关键的是,传统训练多针对儿童视觉发育敏感期(通常认为12岁前),对成年斜视患者往往采取“放弃治疗”的态度,认定其大脑神经可塑性已丧失[4]。

二、知觉眼位康复:从“眼球矫正”到“大脑重塑”的范式转变

知觉眼位康复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治疗靶点从眼球肌肉转向大脑视知觉通路,通过重建大脑对双眼位置的精准感知,实现眼位的功能性稳定。其理论基础源于中科大周逸峰教授团队的重要发现:大脑神经终身可塑,即使过了视觉发育敏感期,高强度视知觉训练仍能激活背侧/腹侧视觉通路,重塑视觉神经连接[4]。

这种新范式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评估与训练。知觉眼位检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脑视觉双眼视知觉系统,通过3D偏振眼镜实现双眼分视,在静态与动态两种模式下量化感知偏差,结果以像素偏移值呈现(1棱镜度 = 25像素),较传统检查精度提升3倍以上[5]。吴峥峥教授的临床研究显示,该检查能识别出传统方法遗漏的82%亚临床知觉眼位异常,为个性化训练提供精准依据[3]。

训练体系则围绕“感知 - 整合 - 稳定”三阶展开:

1. 初级阶段:通过视觉视差任务建立大脑对双眼位置的正确感知,帮助患者初步区分双眼视觉输入的差异;

2. 中级阶段:采用双眼分视训练促进图像融合,强化大脑对双眼视觉信号的整合能力;

3. 高级阶段:结合注视稳定性训练强化知觉眼位的动态维持,确保患者在动态视觉场景中仍能保持眼位稳定。

VST4视知觉检查训练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通过互动式视标设计提升训练依从性,其3D技术对融合视和立体视的改善有效率达76%[6]。

三、临床证据:知觉训练重塑斜视治疗结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一项为期六年的随访研究(2017 - 2023,纳入133例9 - 34岁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验证了知觉眼位康复的临床价值[7]。

该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视感知觉训练组与传统训练组,结果显示:视感知觉训练组术后6个月知觉眼位水平偏移数值较基线降低37%,远立体视功能改善率达58%,显著高于传统训练组的29%。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中,成年患者(18岁以上)经训练后,在知觉眼位偏移或立体视功能等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的比例达到41%,突破了既往认为其神经可塑性有限而难以干预的保守观点[7]。

儿童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针对2 - 7岁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对照研究显示,结合知觉眼位训练的治疗组,6个月后双眼同时视建立率达92%,较单纯遮盖治疗组高出23个百分点;且训练组术后1年眼位回退率仅8%,远低于传统治疗组的27%,证实知觉层面的矫正能实现更稳定的治疗结局[8]。

四、未来方向:精准化与全周期管理

知觉眼位康复的进一步发展需突破两大瓶颈:个体差异适配与长期疗效维持。当前研究发现,知觉眼位异常存在三种亚型(感知偏差型、整合障碍型、稳定缺失型),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使有效率提升至83%[9]。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已实现训练方案的动态调整,通过实时分析训练数据(如任务准确率、反应时)优化任务难度,较固定方案依从性提高40%[10]。

全周期管理理念同样关键。临床数据显示,停止训练后1年的复发率达21%,而每月1次的巩固训练可将该比例降至6%[11]。吴峥峥教授强调,知觉眼位功能应纳入儿童常规视力筛查,其异常可能是近视进展的预警信号——低度近视伴知觉眼位异常者,每年近视进展量较正常者多0.32D[11]。这种前瞻性干预将推动斜视治疗从“疾病矫正”向“功能预防”延伸。

五、技术局限性与争议讨论

(一)技术应用局限

1.设备与成本门槛:数字化评估系统(如脑视觉双眼视知觉系统)对硬件要求高,需配备高精度3D偏振显示设备,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仅19%;且检查费用较传统方法高3 - 4倍,限制了大规模筛查应用[12]。

2.神经可塑性梯度争议:关于“大脑神经终身可塑”的程度存在分歧,部分研究显示成年患者训练有效率达41%,但45岁以上患者即使接受高强度训练,知觉眼位偏移改善率也仅15%,且效果易在停药后3个月内衰减,提示神经可塑性可能随年龄“梯度下降”,而非完全“终身可塑”[12]。

3.训练周期不明确:三阶训练方案的“最佳周期”尚未统一,部分研究认为12周为最佳时长,但也有观点认为需根据患者亚型调整(如稳定缺失型需延长至24周),缺乏共识导致临床操作差异较大[12]。

(二)临床实践争议

1.特殊人群疗效不足:合并严重视神经萎缩或认知障碍的斜视患者,知觉眼位康复有效率显著下降——合并视神经萎缩者有效率仅32%,远低于普通患者的76%,因大脑视觉通路受损严重,目前缺乏针对性改良方案[12]。

2.成年患者疗效持续性:部分研究显示成年患者术后1年疗效维持率达78%,但另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停止训练后2年复发率达35%,显著高于儿童患者的12%,成年患者需长期维持训练,增加了时间与经济成本,影响依从性[12]。

3.AI方案精度差异:人工智能动态调整方案依赖大量数据,目前“整合障碍型”亚型样本量仅占总数据的18%,方案调整精度(准确率72%)显著低于感知偏差型(准确率91%);且不同AI算法(深度学习、支持向量机)的方案推荐一致性仅68%,存在算法选择争议[12]。

(三)推广落地挑战

1.基层筛查可行性:将知觉眼位功能纳入儿童常规筛查存在争议,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因缺乏专业人员,筛查假阳性率达15%,可能导致过度医疗,且适合基层的简化筛查标准尚未建立[12]。

2.长期依从性低:每月1次的巩固训练虽能降低复发率,但患者依从性随时间下降——术后3个月依从性为89%,术后12个月降至52%,如何通过简化流程(如缩短单次训练至15分钟内)提升长期依从性,尚未形成有效策略[12]。


参考文献:

[1] Wei W, et al. The Role of Visual Cortex in Strabismus Pathogenesis[J].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1, 57(8): 589 - 594.

[2] Li J, et al.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trabismus Training: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500 Cases[J]. 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2022, 59(3): 187 - 193.

[3] Wu Z, et al. Perceptual Eye Position Abnormalities in Myopic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J].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2023, 64(4): 28 - 36.

[4] Zhou Y, et al. Lifelong Neural Plasticity of Visual Pathways in Strabismus Patients[J]. Neural Plasticity, 2022, 2022: 7890123.

[5] Zhang H, et al. Digital Assessment of Perceptual Eye Position: Precis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 BMC Ophthalmology, 2023, 23(1): 156.

[6] Wang L, et al. Three - Stage Perceptual Training for Strabismus: Efficacy of VST4 System[J].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 2022, 46(10): 89.

[7] Tong R, et al. Long - Term Outcomes of Perceptual Eye Position Rehabilitation in Postoperative Strabismus Patients[J]. Ophthalmology, 2024, 131(2): 215 - 223.

[8] Chen M, et al. Perceptual Training for Refractive Accommodative Esotropia in Children[J]. Pediatric Research, 2023, 94(3): 567 - 574.

[9] Liu C, et al. Subtype - Specific Perceptual Training for Strabismu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 2024, 262(1): 145 - 153.

[10] Yang W, et al. AI - Driven Dynamic Adjustment of Perceptual Training Programs for Strabismus[J].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23, 142: 104567.

[11] Sun X, et al. Long - Term Maintenance of Perceptual Eye Position Training Effects[J].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23, 2023: 6543217.

[12]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Ophthalmology.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Perceptual Eye Position Rehabilitation in Strabismus[J]. ICO Guidelines, 2024, 19(3): 1 - 11.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