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有点看不清东西,医生诊断后说是“屈光不正”——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屈光不正”就包含着我们常听到的近视、远视、散光概念。
眼科门诊中60%左右的就诊患者,都存在着屈光不正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对屈光要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眼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屈光不正。
什么是屈光不正?
在讲屈光不正之前,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屈光。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光线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在眼光学中称之为“屈光”。
在正常的情况下,外界光线和物象在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会聚焦在眼底的视网膜上,再由此发出视觉冲动传导到大脑,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了。
那屈光不正是怎么回事呢?
当眼睛在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光线和物象通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使清晰的影像映射在视网膜上,成像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我们就称之为“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包括远视、近视、散光和屈光参差。
什么原因会导致屈光不正?
光线和物象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问题就在于屈光系统出了异常。
眼的屈光系统组成主要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其中的任何一个结构不在正常状态,都会影响成像清晰。
例如角膜弧度不规整,在某一个位置凸出或凹陷,经过角膜的光线不能聚焦在同一焦点,散光就出现了。
人眼的屈光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
远视和散光多数是先天的,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会有200度左右的生理远视,随着长大过程中眼轴的伸长,慢慢会变成正视眼;
而散光多数不会改变,如出生时有200度散光,之后也一直会是200度,如果度数有波动,很可能是验光不准或有病理性改变。
而近视除了会遗传,后天的用眼环境亦有很大的影响,用眼不注意很可能让眼轴不断伸长、近视度数随之不断增长。
屈光不正→正确戴镜√
我们的眼睛如果有屈光不正的情况,会影响视物,甚至让眼部状态越来越差。
因此,屈光不正不可小觑。我们该怎么做?
■ 眼睛看不清楚,首先要到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排查,确定是“屈光不正”还是其他原因;
■ 如确是屈光不正,要知道眼部形态的改变是不可逆的,一定要戴镜,借助镜片折射将物象焦点挪回视网膜上,以免情况恶化;
■ 正确戴镜,一是验光要验准,远视眼尤其要散瞳验光,让睫状肌放松后获取准确的度数;二是配镜要配准,一副合格的眼镜戴着要看的清晰、舒适、持久;
■ 生理远视多数会随着生长发育慢慢正视化,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营养、密切观察;另外,大脑的视皮层在出生八个月左右就会发育成熟,因此高度远视、散光等导致弱视几乎无法避免,一定要尽早发现弱视并治疗,最好在6岁之前予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