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到底有多凶险,能治好吗?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与眼肿瘤科主任医师毛羽翔教授接受眼健康管家采访时坦言,这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眼疾,发病率很低,大约每15000~20000个新生儿里才出现1个患儿。
但一旦发生便会危及视力和生命,对患儿的生命历程也影响很大。像王凤雅小朋友这样已进展到晚期,又延误了治疗时机,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
“因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一般发生在幼童身上,几个月到两三岁的宝贝比较不会表达,发现肿瘤主要靠父母的观察,往往是父母留意到孩子有白瞳、斜视或不经意的体检发现的。”
瞳孔中间出现白斑(白瞳)、夜里觉得孩子的眼睛好像猫眼一样反光,这些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症状。到后期,孩子的眼睛甚至会像菠萝一样肿大,让人心碎。
视网膜母细胞瘤:
1.起源于眼底视网膜部分的恶性肿瘤。
2.患者年龄多低于 5 岁。
3.有家族遗传倾向。
4.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
5.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严重时危及患儿生命。
视网膜母细胞瘤虽然发病率很低,只有十万分之五,但万一发生,对整个家庭的打击几乎是百分百的。小孩又不会表述,所以爸妈们产前产后都要注重检查。
眼科检查
小孩满月后,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做一个常规的裂隙灯检查、散瞳眼底照相,让专业的眼科医生观察一下,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如果有特殊情况再做B超,也是快捷无害的。
家长观察
在家里,爸爸妈妈逗小孩的时候,可以捂住他一只眼睛,让他用另外一只眼睛去抓东西,看他会不会追光,如果不追,就说明视力有问题,同样说明有问题的还有发现小孩一只眼睛是正的,一只眼睛明显往外斜,这都要及早到医院来看。
尤其一旦发现孩子有白瞳的症状,要高度警惕,马上到医院检查。
基因筛查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和基因有关,很多时候是遗传性的,出生后两三个月就能发现;还有一种是在怀孕过程中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出生以后多是单眼发病。
如果了解到家族(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表亲)有过这一疾病,那么怀孕期间就要做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筛查,及早跟踪。
治疗这一“眼癌”
首要目标是保住生命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程分为四阶段:
第一阶段是眼内生长期,表现为瞳孔散大和出现白瞳;
第二阶段是青光眼期,会出现“牛眼”,并伴有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三阶段是眼外期,暴露在眼外的肿瘤开始出血或坏死;
第四阶段是全身转移期:瘤细胞向全身转移到达各种脏器,有死亡的危险。
毛羽翔教授说,病程越轻,肿瘤越小,能够控制肿瘤的机会就越大,治愈或保留住眼球的机会也越大。
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控制和杀灭肿瘤,保留生命,第二目标是保住眼球,再其次才是保留部分有用视力。
当肿瘤处在早期的时候,可以做激光、冷冻或光动力治疗,也可以做一个全身或局部的化疗,或者经动脉进行局部的灌注化疗,这个是相对保守的手段。
当肿瘤过大时,医生会考虑根据情况先做化疗缩瘤,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不管怎么说,视网膜母细胞瘤作为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这都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早期眼癌,很大程度上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