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信息中心

材料重构・舒适焕新:爱尔康接触镜引领 “材料结构创新” 时代

发布时间:2025/07/17

作者:眼未来

舒适隐形眼镜镜片背后,是一场关于“水”与“氧”的困局。

在挑选隐形眼镜镜片时,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关注含水量、透氧率、基弧等参数。但这些指标背后,其实隐藏着材料结构的深层逻辑。

目前主流镜片材料包括水凝胶与硅水凝胶两类。前者高含水,亲水性强且柔软9但透氧性有限;后者透氧性能强,却因质地较硬,易带来干涩不适和异物感。

两类材料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高含水+高透氧”虽然是理想目标,却远非简单叠加可得。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保留优点的同时,突破结构上的性能冲突。

本文将从底层逻辑出发,讲清这道材料难题的根源与解法。


# “高含水+高透氧为何难以实现?——不是设计限制,而是材料结构难题

“高含水”和“高透氧”被视为决定隐形眼镜镜片配戴体验的关键性能,但将两者同时实现,并不容易。

传统的水凝胶和硅水凝胶材料,分别代表了隐形眼镜镜片在“水润”与“透氧”两个方向上的性能体现。水凝胶含水量提升后水润增强,但受限于材料结构,其透氧能力存在物理瓶颈,难以支撑角膜长时间配戴所需的供氧支持。硅水凝胶则通过引入有机硅分子结构,建立氧气扩散通道,显著提升透氧性能,但硅成分的增加也会削弱材料的柔软度与亲水性

因此,在单一材质体系下,这两项性能难以同时最优含水和透氧的冲突,本质上是“材料结构无法兼容多重性能”的体现。如果继续沿用单一材质体系进行优化,无论调整保湿因子、泪液注入、表面处理方法还是含水比例,都很难跳出“顾此失彼”的循环。

真正的突破,需要跳出“性能叠加”的思维框架,从材料结构设计上重新解题。于是,一个关键命题开始被提出——能否通过结构分层,将水润和透氧的功能拆解实现?

这也正是“分层含水技术”的切入点。


技术悖论到结构性解题:分层含水技术的底层逻辑

据眼未来了解,爱尔康所采用的分层含水(Water Surface Lens)技术,正是针对“高含水+高透氧难以兼得”的结构性困局提出的系统解法。这项技术不再试图在单一材质上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材料分层,将水润与透氧功能分别承载:表层实现高含水带来的亲水与舒适,由核心层提供稳定且高效的透氧性能

这种分层方式,让“水润”和“透氧”可以在一片镜片中协同存在,真正回应了行业长期面临的材料难题。


▍a + b =c高含水+高透氧=长时舒适


640 (11).png


a|表层高含

镜片表层含水量超过80%8,为镜片提供柔软10亲水的接触面,带来持久水润的舒适感1

b|核心层低含水

镜片核心层采用低含水6硅水凝胶材质,其核心层含水量为51%8具备6高透氧2能,使氧气能够穿透镜片直达角膜,构成整副镜片的透氧引擎”。

c|协同结果:高含水,高透氧,两者合一带来长时舒适

高含水由表层承担,镜片的整体高透氧2由核心层负责,二者通过精密工艺高度结合,让“水润”与“透氧”真正协同而非对抗。

这是一种从底层材料结构出发的协同共赢解决方案,打破了镜片设计中“只能二选一”的思路依赖。


为什么难?不只是概念创新,更是技术能力的体现

“水润”与“透氧”放在一片镜片中,听起来很理想,但真正的难点不在“想到”,而在“做到”。

“分层含水”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实现多层材料间的稳定融合、保持光学一致性,并支撑全球范围内的可复制、可量产。它对材料研发、工艺控制和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眼未来了解,该技术从立项到商业化,历经近十年打磨,涵盖材料设计、模具开发、成型工艺与稳定性验证的全链路开发过程,是爱尔康在接触镜材料技术上的系统能力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出色的配戴体验,更在于首次以结构性方式,为“舒适”与“健康7”提供了一种可验证、可量产、可推广的技术解法。


# 舒适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一整套眼表协同方案

隐形眼镜镜片配戴体验的优劣,从来不仅仅取决于“水润”与“透氧”两个参数。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和用户普遍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泪膜稳定性差、表面沉积物堆积、水分蒸发快、紫外线暴露等。这些问题虽然不直接反映在参数上,但对镜片在实际配戴中的舒适性有着实质影响。

爱尔康在分层含水技术上,根据不同配戴周期、使用场景与用户需求,在其产品体系中引入了更多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与分层含水专利技术共同支撑“长时舒适”3的配戴体验。


▍SmarTears:针对泪膜脂质层不稳定的主动响应机制

泪膜是维持眼表湿润和视觉质量的关键结构,由脂质层、水液层、黏液层三层组成。而脂质层不稳定会加速泪液蒸发,是造成隐形眼镜镜片配戴干涩感的常见原因之一。

水梯度日抛的SmarTears技术的原理是:当镜片与眼表接触时,释放泪液原生磷脂成分,有助于稳定泪膜的脂质层结构减缓水分蒸发。这一机制并不依赖外部添加剂,而是通过镜片自身材料体系的可控释放。


▍UV防护机制:在高频使用场景下增强光环境耐受力

长时间配戴镜片的用户,尤其是户外场景中,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照射的影响。尽管UV损伤并不会立刻引发不适,但长期紫外线暴露确实会对提升眼内慢性损伤风险。

为此,爱尔康在多款镜片中引入UV-A/UV-B4过滤设计,使镜片本身具备基础防护能力,在日常使用中形成“看不见的紫外线防护”作用。


Celligent仿生科技:为月抛镜片构建低沉积*、高润滑表面**

相较日抛,月抛镜片面临更高的清洁负担与沉积风险。泪液中的蛋白质、脂质与杂质极易吸附在镜片表面,进而影响透氧性与舒适度。

水梯度月抛的Celligent仿生科技模拟人类角膜上皮细胞的糖萼结构,使镜片表面具有高度亲水性与抗沉积能力。该技术可以实现镜片在长周期使用中的自洁性低摩擦性,使镜片表面极其柔软和润滑,为月抛镜片带来了新的技术进步。

这些技术的共性在于:并非叠加在同一产品上,而是根据镜片类型、使用周期和用户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与“分层含水技术”并列,形成了结构—生理—场景的协同闭环。换句话说,舒适体验的实现,并非依赖某一项“黑科技”的单点支撑,而是材料性能、生理机制与临床洞察共同协作的系统技术。这种能力背后,是爱尔康对眼表生态的深入理解与长期布局。


# 为什么目前只有爱尔康能做到?

如果说“分层含水技术”是对接触镜镜片结构逻辑的彻底重构,那么让这项技术真正从图纸走向临床、从实验室走进市场,需要的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好点子”。它背后,是一家企业数十年专注于眼科领域创新的硬实力

对隐形眼镜镜片这类医疗产品来说,结构创新的难点并不止于“想得出”,更在于“做得稳”。从材料设计到制造工艺,从临床需求到用户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协同闭环,才能让一项结构性技术真正落地。


四款产品,验证一个技术底座

据了解,爱尔康正围绕分层含水专利技术展开系统化产品布局。目前已落地为四款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用户人群和配戴周期:

  • 轻澈日抛:保留分层含水结构核心,搭配防UV设计4适配新手配戴与日常场景;


1752737519900996.png


  • 轻澈散光日抛:同样采用分层含水技术,搭载精准平衡8/4定位设计,通过镜片特定区域的定位结构,实现戴过程中的轴位稳定性,兼顾持久水润5与清晰矫正体验;

1752737569836840.jpeg


  • 水梯度日抛:分层含水专利技术设计,搭配SmarTears技术,适用于高舒适度需求的人群;


1752737596149723.jpeg

  • 水梯度月抛:在分层含水技术结构基础上,叠加Celligent仿生科技,增强抗沉积与润滑性。


1752737635672177.jpeg


四款产品并非“不同配方的平行尝试”,而是基于同一技术主线,在不同场景下的结构性适配。这种“从消费者场景需求出发”的产品布局,正是爱尔康长期战略与系统能力的体现。


真正能让这套创新技术走远的,是背后的研发生态

让分层含水专利技术成为现实的,不只是产品研发上的一次突破,更是企业层面的技术生态能力。

爱尔康作为全球专注眼科近80年的企业,持续投入构建一整套支撑创新技术的研发体系:

全球拥有超1900名研发人员大胆创新,当前有效在研项目702024年研发投入达8.76亿美元,保持全球眼科行业领先水准。

分层含水技术不是一项孤立的创新,而是一整套长期投入、协同研发、系统落地的结果。对用户而言,它带来了“水润”与“透氧”的协同体验;对行业而言,它展示了爱尔康隐形眼镜镜片可以在结构层面突破单一材质的创新能力。


写在最后:讲透一项技术,是对真正创新最好的尊重。

高含水+高透氧并不只是个漂亮参数的简单组合,而是隐形眼镜镜片材料的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产品只能在水润透氧之间二选一,而真正底层材料限制的突破,来自结构设计思路的改变。

分层含水专利技术,正是在这种限制下诞生的突破路径其意义不止在于实现出色的配戴体验,更在于用系统化科技手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可以落地的技术突破

这一整套技术创新,展现的是爱尔康作为全球眼科引领者的研发能力与临床思维。这种能力,不靠参数定义,而靠创新思维,技术积累、技术与结构突破层层打磨而成。

回看整个行业,真正能把一项结构难题讲清楚、讲明白、做彻底的企业,其实并不多。而眼未来只是希望让更多人看见:隐形眼镜镜片的创新,也可以如此真实、可感、有逻辑。


公司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