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白内障诊疗正经历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舒适”的深度跃迁。人工晶状体(IOL)的不断创新,为手术带来更精准的屈光效果,而新兴的无创光学技术,则打破了等待“手术治疗”的传统路径,为早中期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可能。
在“创维破界,新质跃迁——医工转化创新峰会”上,青白视角·眼畅家栏目特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张晗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凤妍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陶黎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范玮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柯教授、博也生物科技董事长陈轶渊博士等多位临床与产业专家,共同围绕IOL创新发展、无创光学的颠覆性潜力,以及医工协同与跨学科合作的转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专家们的观点不仅呈现了白内障诊疗技术的最新进展,也展现了临床实践与产业研发如何协同推动未来诊疗模式的重构与优化。
1.IOL发展聚焦材料创新与功能升级
张晗教授指出,白内障手术已进入精准屈光时代,人工晶状体(IOL)的问世是近代眼科的标志性事件,为手术效果的飞跃插上了“翅膀”。但他同时强调,现有IOL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术后视觉质量提升,因此其持续创新始终是行业焦点。他表示,未来IOL的发展需聚焦两大核心方向:一是材料创新,进一步优化组织相容性,让人工晶状体与眼部组织更适配;二是功能升级,针对现有产品的功能短板进行迭代,满足临床对精准屈光的更高需求。
2.无创光学颠覆白内障传统诊疗理念
张凤妍教授指出,无创光学技术正颠覆白内障传统诊疗理念。她强调,过去认为白内障蛋白变性不可逆转,早中期仅能靠药物延缓或等待手术,但该技术可使混浊晶状体重新透明、提升视力,为不愿手术或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能有效推迟甚至避免手术,极具临床前景。对于参与临床试验的“全视佳”五焦点IOL,她肯定其“连续焦点设计减少光能量损失,提升术后视力与视觉质量”的优势。对未来IOL的创新发展,需解决衍射环导致的光晕、眩光等光干扰问题,通过材料改进减少后发障,进一步优化患者体验。
3.IOL创新展望与散光矫正新突破
陶黎明教授指出,屈光性白内障时代下,人工晶状体(IOL)的发展主要有三大方向。在材料方面,需追求更高生物相容性,减少房水闪辉与后发障发生率,减轻术后反应;屈光功能上,要延长可调节IOL的有效作用时间(现有产品多维持3个月),解决多焦点IOL的眩光、中近距离视力不足等问题;功能整合层面,考虑开发表面涂层药物缓释IOL,兼顾屈光矫正与慢性青光眼等基础病治疗。此外,陶教授指出,因60%以上患者角膜散光≥0.75D,需散光矫正型IOL干预,散光矫正型IOL应用广泛。目前平板式散光矫正型IOL多为亲水性,期待疏水性版本提升稳定性;现有产品矫正精度不足,0.25D小阶梯柱镜设计可进一步改善矫正效果,尤其能解决逆规性散光矫正问题。
4.无创光学革新白内障治疗格局
范玮教授指出,无创光学白内障疗法重构了白内障诊疗模式,填补了“要么手术、要么等待”的干预空白,与现有手术解决方案形成有机互补。她强调,该疗法的核心适用人群包括两类:一是80岁以上合并心血管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不耐受术前多科室评估与手术创伤;二是45-50岁高度近视年轻患者,担忧手术长期风险与并发症。范教授分享到,从其临床实践来看,接受治疗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效果显著,目前仍在密切观察中。她期待未来能简化治疗流程、减少治疗次数,让技术覆盖更多患者。
5.医工协同待拓无创光学新应用
胡柯教授指出,“创维破界新质跃迁”医工转化创新峰会由主办方精心筹备,且特别邀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领导参会,为科研转化提供了关键政策指导。他强调,医工转化的核心在于临床与企业的跨界协作——医生在实践中发现诊疗痛点却缺乏技术转化能力,企业需依托临床需求定向研发,二者深度联动才能实现创新落地。对于峰会上推出的无创光学白内障疗法,他认为这为早期患者提供了全新诊治手段,同时提出该技术通过打破分子间连接键改善晶状体透明性时,或对晶状体弹性产生影响,为老视诊疗开辟了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6.跨学科协同推动光学诊疗创新
陈轶渊博士指出,无创光学白内障疗法源于其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跨学科合作——光学专家丁斯曼教授因自身白内障手术不甚成功,希望以光学技术突破困境,而陈博士的生物化学背景恰好形成学科互补,共同开启研发征程。他坦言,最初曾认为“弱光难对白内障产生影响”,但历经十余年探索,团队已完成离体、动物实验及4项临床试验(3项已结束,国内多中心临床即将收尾),证实了技术可行性。他强调,该技术不同于检测、激光手术等现有光学设备,而是通过瞬时光化学反应使晶状体蛋白质从被氧化、部分交联的状态,通过逆向化学反应使得蛋白溶解度提升,混浊度显著下降,散射显著减少,弹性增加,最终改善远近视力。
结语
从人工晶状体的材料革新与功能升级,到重塑诊疗格局的无创光学疗法,本次峰会呈现的前沿探索,深刻映射出眼科创新正突破传统边界:以临床需求为核心驱动力,企业精准研发跟进,医工协同与跨学科合作则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可以预见,未来的白内障诊疗将形成由人工晶状体技术升级、无创光学技术突破等共同构建的综合解决方案。这不仅直接推动手术疗效与安全性的提升,更深刻关乎数亿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与生活品质。创新,正成为白内障诊疗新格局的核心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