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

首页 > 信息中心 > 业内动态

全球首张!眼科OCT-AI三类证获批,医疗AI迈入新纪元

发布时间:2025/11/10

10月27日,苏州比格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眼科OCT图像辅助诊断软件MIAS-3000”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号:20253212107),标志着AI在眼科复杂影像诊断中正式拥有临床“发言权”。

1762770174149206.png

该证书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是国内,更是全球首张针对OCT影像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三类证。在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中,三类证属于最高级别,表明该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已达到直接用于临床诊断的标准。这意味着AI不再仅是辅助阅片的工具,而是能够在OCT这类复杂影像诊断中承担实质性诊断职能。

一、跨越门槛:从“辅助阅片”迈向“辅助诊断”

在医疗器械分类中,二类与三类的区别,往往代表了“辅助”与“诊断”的分界线。

过去几年,国内获批的眼科AI产品多属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应用于二维眼底彩照的筛查与风险提示。这类系统的临床定位仍是辅助工具——可提示病灶、标注区域、生成报告,但最终诊断仍需医生确认。

而MIAS-3000作为三类医疗器械,其输出结果不再被视为“参考意见”,而是可在临床诊断决策中承担实质性作用。这要求系统必须在算法稳定性、临床一致性与结果可追溯性方面通过更为严格的验证——不仅要证明“识别准确”,更要确保“持续准确”,并能够解释其判断逻辑。

1762770193244712.png

二、技术突破:从二维到三维的算法跨越

MIAS-3000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跃升。当前市场上多数眼科AI产品基于二维眼底彩照进行分析,而MIAS-3000直接处理的是OCT三维体数据,其算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框架,与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一致。

1.精准量化分析

系统可对视网膜OCT图像进行逐帧分析,精准识别如大玻璃膜疣(直径≥125μm)等典型病灶。算法不仅需识别病灶存在,还需完成精确量化测量,为疾病进展监测提供客观依据。

2.架构创新

最新研究趋势将CNN与Swin Transformer相结合,构建双分支架构,同步获取图像局部细节与全局上下文信息,显著提升对微小病灶的识别精度。

3.针对中国人群优化

算法训练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不同地区的医院临床影像,确保对中国人群的适用性。所有OCT图像均由特定型号(BV1000)的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大视野区域扫描模式下采集。

三、临床价值:高效且可靠的诊断表现

MIAS-3000的临床评价基于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组目标设计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旨在评估软件辅助阅片与医生单独阅片之间的性能差异。研究共纳入908例受试者,收集有效眼位超过1700只。

1.高精度与高一致性

试验结果显示,在单人单眼层面,软件的灵敏度达95.5%,特异度为92.1%,与医生诊断的一致率为94.7%(Kappa值0.86)。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需紧急治疗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AMD)的灵敏度高达98.04%,意味着几乎不会漏诊,对防止患者视力永久丧失具有关键意义。

2.提升诊断效率

临床验证表明,该软件可显著缩短医生平均阅片时间。类似研究(如陈浩宇教授团队)证实,AI模型可将眼科医生撰写报告的时间减少近60%,极大释放医生生产力。

四、行业背景:缓解眼科资源分布不均

中国眼病患者数量超过7亿。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底疾病已成为首要致盲原因。

我国眼科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OCT操作与阅片均依赖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导致基层眼底病OCT筛查覆盖率严重不足。

比格威医疗采取“软硬一体”策略,将AI诊断系统嵌入全自动OCT设备,降低操作门槛与成本,使边疆地区、区县级及基层医院、视光中心与体检机构均可开展精准眼底筛查,构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眼健康全周期智能管理生态。

此前,比格威医疗自主研发的全自动人工智能OCT BV1000已在全国800余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服务超过60万人次,为缓解我国眼科医疗资源不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五、未来路径: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张三类证的获批开启了AI医疗的新篇章,但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

1.商业化落地与支付机制

报告显示,全球眼科AI-OCT市场正以11.2%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产品获批后,如何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定价与医保支付政策,成为其在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广泛推广的关键。

2.技术迭代与临床融合

走向开放集与提升可靠性:未来AI模型需从当前“闭合集”(仅识别训练过的疾病)向“开放集”演进,能够识别并拒绝对未知病变或低质量图像的判断,FMUE模型正是该方向的前沿探索。

从辅助诊断到自动报告:研究团队已开发出可自动生成完整OCT诊断报告的模型MORG,在专家盲评中获得的评分与眼科医生报告相当,预示着AI将进一步深入诊疗核心流程。

软硬一体与平台化:陈新建教授团队采用的“软硬一体”策略,将AI系统与OCT硬件深度融合,降低基层使用门槛。同时,OCT设备正从单纯影像设备向数字化节点演进,对数据接口与科研扩展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3.应对真实世界挑战

AI模型在真实临床环境中可能遭遇训练数据之外的情况(分布外数据)。如何确保其在长期、复杂的临床使用中保持稳定与可靠,是未来需持续关注与验证的课题。

总结

全球首张眼科OCT-AI三类证的获批,标志着中国在眼科AI这一细分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不仅是一款软件的获批,更是对AI在医疗核心环节中角色的重新定义。随着技术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眼科AI有望真正成为赋能各级医生、惠及广大患者的可靠力量,重塑眼科疾病的诊疗模式。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协会简介

更多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在北京成立,是全国唯一从事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英文名称为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CNMIA),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