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眼科市场深受地方政策碎片化的困扰。同一项技术在不同省份却面临差异化的收费规制,这一现状不仅制约了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化,也阻碍了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随着国家层面统一规范的出台,中国眼科医疗市场正迎来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
2025年《眼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及官方解读出台,标志着全国统一的眼科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这份将 563 项技术规范项目整合为 125 项的纲领性文件,以 "服务产出" 为核心构建了全国统一的价格管理体系,不仅解决了技术收费 "省际差异" 的行业痛点,更重塑了眼科产业的价值评估逻辑与创新导向。
一、政策革新:从 "操作导向" 到 "价值锚定"
此次医保政策调整并非简单的项目整合,而是对眼科医疗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根本性重构,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的突破。
统一标准破解 "地方割据"
长期以来,眼科技术收费的省际差异严重制约行业发展:部分先进技术在甲地因缺乏定价依据难以落地,在乙地却因项目拆分导致收费混乱。新规通过三大类项目(临床诊察类、非手术治疗类、手术类)的统一划分,建立了全国通用的医疗服务价格 "管理语言",明确了眼压检查等重叠项目的收费边界,让医疗机构收费有章可循,患者付费明明白白。这种统一化不仅降低了跨区域医疗协作的制度成本,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预期。
服务产出定义价值核心
新规最鲜明的变革的是将价值衡量标准从 "操作过程" 转向 "服务产出"。以眼内穿刺术为例,计价单位统一为 "单侧",不再区分具体操作部位与器械类型;白内障相关的多项手术则整合为 "晶状体摘除费",按服务结果而非操作方式定价。这种转变直指行业痛点 —— 过去过度关注操作细节导致的项目繁杂、收费模糊问题,同时通过单独立项复杂手术、设置儿童加收项等方式,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与临床难度差异,让价值评估更贴近诊疗实际。
技耗分离推动产业升级
遵循 "技术劳务与物耗分开" 的改革原则,新规明确了医用耗材从价格项目中逐步分离的方向。这一调整打破了眼科手术领域长期依赖的 "设备 + 耗材" 捆绑商业模式,使手术费更纯粹地反映医生技术劳务价值,而耗材则通过集中采购实现独立定价。对于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依赖高端耗材的领域而言,这一变革倒逼企业从 "规模依赖" 转向 "价值驱动",重新思考技术创新的核心方向。
二、行业挑战:价值重构中的适配难题
统一规则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眼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适配挑战,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技术创新的支付转化瓶颈
新规下,技术先进性必须转化为明确的 "服务产出" 才能获得支付认可。优化型创新面临明显天花板:提升手术精准度的导航系统、改良操作流程的器械升级等,若未改变核心服务产出,其价值将被统一收费项目覆盖,难以形成额外收入。而跨界技术拓展则遭遇刚性边界,眼内能量治疗技术向眼表领域延伸的尝试,因 "服务产出不同" 被明确禁止,要求企业重大技术拓展必须以获取独立支付身份为前提。
支付空白领域的商业化困境
新规在规范现有项目的同时,也造成部分临床急需技术的 "支付真空"。以干眼症治疗领域的眼表能量治疗为例,尽管政策已确认其独立服务产出地位,但因未纳入正式价格项目,医疗机构难以合规收费,直接影响相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这种 "临床价值≠支付保障" 的现状,增加了前瞻性技术研发的投资风险,对企业的政策预判与证据积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区域落地的差异化适配压力
各地在落实新规过程中面临的适配难题,间接传导至企业经营层面。不同地区医疗成本差异显著,如晶状体摘除术整合后,不同技术路径的成本差异需要通过科学定价实现兼容,而增量技术项目的设备、耗材成本测算缺乏统一标准,可能导致区域定价不均衡。此外,单一来源设备耗材的议价困境,也让医疗机构在收费环节陷入被动,进而影响相关技术的临床推广。
三、破局路径:价值导向下的战略重构
面对政策划定的清晰边界,眼科企业需摒弃 "规避限制" 的传统思维,转向 "利用规则" 的主动创新,在政策框架内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聚焦临床需求,打造证据闭环
对于支付空白领域,企业应从 "产品供给" 转向 "证据输出"。一方面需系统性积累临床数据,通过多中心研究证明技术的疗效优势与成本效益,形成包含诊疗路径、疗效评价、经济性分析的完整 "证据包",为医保项目申报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应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联合学术机构与头部医院牵头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在定义 "服务产出" 时掌握话语权,加速支付身份落地。
重构产品组合,挖掘价值增量
新规鼓励通过项目组合体现综合诊疗价值,为企业提供了新的价值实现路径。一是构建“诊断 - 治疗闭环”构建上,如可将干眼症治疗设备与符合收费标准的标准化诊断量表配套推出,通过 "评估 + 治疗" 的组合模式提升医院营收效率;二是精准规划“加收项”组合,对政策中已明确可体现技术难度的加收项(如儿童眼病、复杂手术),通过合规组合提升单次服务的价值空间。
布局前沿技术,定义未来产出
政策边界为创新提供了明确指引,企业应前瞻布局能够创造新 "服务产出" 的底层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发替代人工诊断的 AI 初筛系统、实现手术关键步骤自动化的智能平台,目标是形成 "AI 辅助眼科诊疗" 等全新服务产出;在跨学科融合领域,探索眼科与影像学、病理学的交叉应用,开发定量化诊断报告系统,通过申请跨学科收费项目开辟新赛道。同时,针对 AI 技术在眼科的广泛应用需求,可联合行业力量推动人工智能扩展项纳入眼科价格体系,抢占技术先发优势。
结语:迈向价值竞争的新时代
《眼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的实施,本质上是中国眼科产业发展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以规则刚性淘汰了依赖政策模糊地带的投机行为,为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技术铺就了可预期的商业化道路。未来,眼科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技术参数的单纯比拼,而是临床需求洞察、政策理解能力与技术创新实力的综合较量。
企业唯有将政策研究深度嵌入研发决策全流程,以 "服务产出" 为核心锚点,以临床价值为创新导向,才能在价值重构的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变革最终将推动眼科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让技术创新真正回归守护眼健康的本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透明、更具价值的医疗服务。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