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干细胞衍生的ITGA6阳性细胞重塑青光眼房水流出通路,为青光眼微创杂交手术带来新的希望。


小梁网(TM)细胞数量减少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键致病原因,然而,再生去细胞化小梁网的治疗方法却非常有限。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类小梁网细胞(iPSC-TM)可有效恢复房水外流。在此,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多模态RNA测序分析,以阐明小梁网再生的分子机制。课题组的聚类分析鉴定出一组iPSC衍生的α6整合素阳性(PSC-ITGA6+)细胞,其转录组特征在原发性小梁网(pTM)细胞中未见。这些iPSC-ITGA6+细胞不仅能刺激pTM增殖,还能促进青光眼患者小梁网和施累姆氏管的再生,其效率远高于其他iPSC-TM亚型。与iPSC-ITGA6+细胞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内源性pTM细胞的增殖和年轻化,这主要是通过iPSC-ITGA6+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的转录以及旁斑的大量聚集来实现的。通过MENβ相关RNA增强旁斑组装可促进pTM的年轻化和增殖,这为小梁网再生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有前景的方法。
结合这一生物技术高效重塑效果,融合Schlemm's管再通手术精准投送及靶向定位,则可创建青光眼小梁网流出通路重建重塑杂交手术,开辟青光眼治疗的新模式。
青岛大学封鹏超和张晓燕、美国杜克大学Chen Yu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徐彬副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武珅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同时,该项工作还得到了美国爱荷华大学Markus H. Kuehn教授的大力支持。
共同通讯作者 王宁利

王宁利,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会主委。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前任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杰出医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眼科学会前任主席、现任世界青光眼协会主席(全球首位华人学者)。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78篇,他引10008次,其中Cell主刊及Nature、Lancet、 Cell、JAMA、NEJM子刊论文14篇。发表论文总他引35251次,H指数88。连续 11 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入选21世纪全球眼科领袖榜。承担重 大、重点项目16项,组织编写我国各层级眼科学统编教材7部。主编国际专著 3 部。牵头制定共识19部、指南6部、团标1项;共同制定国际指南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转化转让19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 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通讯作者 朱玮

青岛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中国医促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青年理事、中华志愿者协会再生医学全国专业组常务委员。
致力于干细胞新药研发,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利用无血清细胞因子定向分化体系,制备了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iPSC衍生小梁网细胞;通过自主研创的Syringe-Pump系统,明确了此类细胞的组织重塑能力和降眼压效果;建立了IND 注册用iPSC衍生小梁网细胞系及大规模制备工艺,完成临床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恒河猴iPSC衍生小梁网细胞治疗产品药效学分析和安全性评估。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山东省优青项目等;发表科研论文44篇,包括PNAS、Advanced Science、IOVS等权威SCI学术期刊;作为主编出版国际专著1部(Springer Nature出版社);获国际会议Travel Award奖励5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
共同通讯作者 徐文华

徐文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青岛大学特聘二层次教授人才工程入选者,青岛大学再生医学与检验创新研究院院长、检验系副主任,山东省再生医学与生物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市再生医学与4D打印生物技术中心主任,2023年获评“全国十大杰出女性科研工作者”。
目前任青岛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农工党青岛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兼任中国工业协会新材料与能源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新材料发展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协会细胞外囊泡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医师与病理协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协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检验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检验技术标准化分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委员,山东省教育厅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侨联新侨创新创业青岛联盟常务理事。本人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青岛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近年来曾到英国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参加过学术报告,molecular cancer、carbohydrate polymers、PANS等杂志客座主编、编委、审稿专家。
近五年主持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市级重大项目、横向重大项目等,累计总经费3000余万元。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1.生物医学工程新技术在再生修复领域的应用及机制探究;3.干细胞外囊泡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探究;4:工程化外泌体技术与肿瘤个体化治疗;5:基于蛋白质组学揭示尿液EV的标志物筛选;6.生物标志物的光学传感检测;7.肿瘤组织的超快速拉曼成像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2篇,其中12篇为TOP期刊;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4项。以主编、副主编编写教材14部。首位获评全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三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大学 “科研特殊贡献奖”等奖项。首位指导硕博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赛金奖1枚、银奖2枚、省赛金奖4枚,并获得青岛市市长杯“创客邀请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检验专业硕士生大赛,获得全国赛特等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等;指导学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检验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个人金奖4枚;培养的硕博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山东省优秀硕士毕业生、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等,获评“全国十大杰出女性科学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创新创业名师”、“山东省优秀硕士生导师”、“青岛大学十佳优秀教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