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年里程碑
聚焦早期安全性的探索性试验
1. 试验核心:靶向基因编辑探索
◆ 研究目标:探索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复被认为与高度近视进展相关的特定基因突变(如调控巩膜重塑的RPE65/AXL基因及光信号传导通路基因)。
◆ 技术进展:试验采用新型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编辑组件至眼部细胞。临床前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腺相关病毒(AAV)载体,LNP可能提高递送效率并降低肝脏脱靶风险,但其在人体中的表现需严格验证。
2. 临床试验设计(I期)
2025年7月,中国启动首例受试者入组。
◆ 目标人群(严格筛选): 8-14岁患有高度进行性近视(近视度数>800度且年增长>100度)的青少年,且传统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OK镜、低浓度阿托品)效果不佳。特别关注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如FOXO1/KERA)的患者,以验证靶点假设。
◆ 首要目标: 评估疗法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其次才是探索初步疗效信号。
二、科学机制
探索从“矫正”到“干预”的可能性
巩膜强化路径(基于临床前研究)
◆ 理论假设:成功编辑目标基因后,可能激活TGF-β1信号通路(该通路参与组织修复与纤维化),促进巩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动物实验观察到胶原密度提升约30%,或能抑制眼轴异常伸长。
◆ 动物模型数据:在动物研究中,基因修饰干细胞移植显示使巩膜厚度增加约25%,眼轴出现微小回退(约0.05mm)。这些效应能否在人体中重现并安全维持,是核心研究问题。
视网膜功能探索
◆ 理论假设:该疗法旨在同步修复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改善脉络膜血液供应,从而可能改善近视相关的缺氧微环境。
◆ 与传统方法的区别:传统方法(如OK镜)主要通过物理光学原理控制近视进展速度。基因编辑疗法探索的是从潜在遗传和生物学层面进行干预的可能性。需明确强调,其最终效果和安全性远未确立。
三、现实挑战
安全性与转化的巨大鸿沟
核心安全性关切
◆ 脱靶风险:基因编辑的关键风险在于可能错误修改非目标DNA区域。小鼠模型研究曾观察到约0.7%的视网膜周边细胞发生非特异性编辑,其潜在后果需严密监测。
◆ 长期不确定性:基因修饰细胞的长期稳定性、是否会产生迟发性副作用等,需要极其漫长(可能超过15年) 的随访观察才能明确。这是监管机构(如FDA)的核心要求。
临床转化瓶颈
◆ 高昂成本:预估单疗程治疗费用可能在50万-80万元人民币,且现阶段未被任何医保覆盖,可及性极低。
◆ 复杂性与门槛:目前疗法需要高难度的视网膜下注射手术,仅能在北京同仁医院等极少数顶尖眼科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限制了可及性。
◆ 漫长审批之路:即使I期试验顺利,仍需经过更大规模、更严格的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性和长期安全性,最终能否获批上市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四、早期试验
受试者的选择标准
入选人群考量(基于科学假设):
当前I期试验**严格筛选**年龄较小(8-14岁,因巩膜可能更具可塑性)、近视进展极为迅速(年增长>100度,提示传统干预可能失效)且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如KERA)的高度近视青少年。
重要警示:
◆ 筛选严格:存在复杂且严格的医学标准,合并视网膜病变、免疫缺陷等状况的患者明确排除。
◆ 非疗效保证:入选试验绝不意味着保证治疗效果,首要目的是评估安全性和探索作用机制。该人群是基于科学理论选择的,目的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初步探索疗法的潜力。
五、未来展望
前路漫漫,谨慎前行
技术迭代方向(探索中)
◆ 递送系统优化:积极研发非病毒递送系统(如口服纳米胶囊,预计2026年进入临床前试验),旨在降低侵入性手术风险。
◆ 拓展应用探索: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RPE65)开发的“基因无关”通用型疗法(如OCU400)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其经验可能为近视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政策与产业动态
◆ 监管支持: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已将基因疗法纳入“十四五”重点发展专项,旨在优化审评审批流程。
◆ 资本投入:部分风投机构已投资支持相关研发管线。产业界预测,若技术成熟且规模化生产实现,未来成本有可能下降(例如,有分析认为到2026年或降低30%),但这高度依赖于后续研发成功与市场因素。
总结:
2025年启动的全球首例CRISPR基因编辑治疗高度近视的人体试验,标志着科学界在探索近视根本疗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聚焦于特定遗传背景且传统治疗无效的重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首要目标是评估安全性。其背后的科学机制(如巩膜强化、视网膜功能改善)在动物研究中展现出潜力,但人体应用效果远未可知。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基因编辑治疗近视目前是一项高度实验性、前沿且充满挑战的技术。它面临严峻的安全性质疑(如脱靶效应、长期风险)、巨大的转化障碍(如高昂成本、技术门槛、漫长审批)以及疗效的不确定性。从I期试验到可能的临床应用(如果一切顺利),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持续验证和克服重重障碍。
同时,保持理性期待:这是一条充满希望但极其漫长的科研探索之路,绝非短期内可实现的“摘镜”方案。获取近视防控信息应通过正规医疗机构和眼科医生渠道,切勿轻信任何宣称能“治愈”近视的商业宣传或未经验证的疗法。
合规声明: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信息来源声明:
●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指南(2025)》
● Ocugen公司OCU400Ⅲ期试验公开数据
●《Nature》期刊发表的近视致病基因图谱相关研究(2023)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配图主要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